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地域优势,深度挖掘和发挥抗美援朝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特色,将抗美援朝精神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构建抗美援朝精神铸魂“大思政课”全面育人新格局。
一、将抗美援朝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打造底色鲜亮特色明显的“大思政课”
学院不断推动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创造性提出“抗美援朝精神”铸魂育人教改新理念,统筹引领思政课建设。依据课程性质和目标,深入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调研学生理论关注点和困惑点、建立教材知识导图,挖掘每门思政课程与抗美援朝精神的契合性和结合点,搭建抗美援朝精神“一体”思政课教学内容框架,创设“抗美援朝精神”引导的“一体 两翼 三平台”立体化教学模式,成为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品牌和特色。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80余项,同时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40余项。开创“战火中的歌声”——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大思政课”教学创新活动。相关成果多次受到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原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的表彰奖励,多次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工人日报》、共产党员网、《中国青年报》《人民陆军报》《辽宁日报》、辽宁新闻联播等重要媒体宣传报道。

图1:“战火中的歌声”——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大思政课”在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正式开课
二、构建抗美援朝精神课程群,研发线上启智线下润心的“大思政课”
学院搭建“抗美援朝精神+”立体教学模式,推动抗美援朝精神与理论慕课、社会实践课、劳动教育课有机对接。开设国内首个《抗美援朝精神》国际慕课,国内外高校共计53万人学习,入选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抗美援朝精神——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等2个党课被中组部评为“党课开讲啦”活动精品党课,《重温抗美援朝故事 传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个课程入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开设《抗美援朝精神筑梦青春》社会实践课程、《抗美援朝红色文化宣讲技能实训》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开展“千名大学生行万里路 寻访百位抗美援朝老兵”活动,整理形成30万字红色国家记忆。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基因的国家记忆——新时代抗美援朝精神的老兵诠释》获一等奖。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抗美援朝精神宣讲团、抗美援朝精神大学生讲师研究会,实施“四化”理论宣讲,制作《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接力讲》100集,获全国优秀大学生宣讲团。
图2:学院在抗美援朝精神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部分成果
三、搭建抗美援朝精神学术研究,抗美援朝资源教学实践,抗美援朝精神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三平台,创新学科支撑课堂主导的“大思政课”
建设辽宁省抗美援朝精神研究基地等学术研究平台,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多项。近年来,学院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及各类有关抗美援朝研究省级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等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实现思政教学和学术平台建设相互促进。《独有英雄驱虎豹——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及其时代价值》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专栏”抗美援朝精神共建高校,积极推进抗美援朝精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承办“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推进会暨“同题异构”教学展示活动。联合抗美援朝纪念馆等12家单位签订抗美援朝资源教学实践基地,共同打造“大思政”实践育人路线。依托省高校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和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定期举办“抗美援朝名师与我面对面”等6项活动,搭建师生、生生心灵对话桥梁。

图3:第二届抗美援朝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学校国际报告厅召开
图4:“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推进会暨“同题异构”教学展示活动在学校国际报告厅举办
红色基因筑根本,培根铸魂育新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