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畔站岗放哨的银杏树又一次金黄,一如74年前送别志愿军将士过江时的模样,那年的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以光荣的胜利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74年后,鸭绿江畔的国门大学——辽东学院,在银杏树下再次唱响英雄的赞歌,回答那个难解的“东方之谜”——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2024年10月25日晚18:30。辽宁丹东。辽东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座无虚席,辽东学院第二届抗美援朝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参会的专家学者,丹东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来到了一堂声情并茂的大思政课课堂。“战火中的歌声”——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大思政课在这里正式开课。
你听,战鼓铮铮,你看,战旗猎猎。
“丹东是抗美援朝出征地,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渡江,志愿军空军从这里起飞,.......丹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义无反顾勇挑重担,当仁不让为国奉献,以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后勤保障力量,彰显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伴随着绚烂交织的灯光与激昂的乐曲,全场观众的思绪在开篇主讲人辽东学院2002届毕业生赵悦的生动讲述中,重回到了那段荡气回肠的伟大岁月中。离我们那么远,远到70余载的光阴遥不可及,可是,它又那么近,近到仿佛不是昨天,而是我们同样渴望的战场。
我可以不讲爱国的道理,可我的身后是祖国,这一仗,我们不打,就得下一代打。
丹东是抗美援朝出征地,也是抗美援朝的总后方,更是志愿军空军战斗起飞地!74年前,志愿军空军战机正是从这里起飞扑向敌阵,以令敌闻风丧胆的“空中拼刺刀”的精神,打出了赫赫威名。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抗美援朝空战中,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飞行时长不足20小时的人民空军飞行员,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创造了“一年成军、三年成名”的奇迹。
在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雅杰的讲述中,“来自人民,也为了人民”的英雄飞行员韩德彩为掩护长机脱险,不顾油料即将耗尽的危险与敌机激战,最终击落美国空军“双料王牌飞行员”的故事激动人心,彰显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丹东城市交响乐团老年合唱团演唱的一首曾在当时被西方称为“中国在朝鲜的两颗重磅炸弹”之一的歌曲——《我是一个兵》。那些“最可爱的人”“来自老百姓...爱国爱人民”。
我不是什么英雄,真正的英雄都没回来……
“同学们,我们丹东是一座英雄城市,在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有一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老兵,有没有同学知道他是谁?对了,是孙景坤爷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讲孙爷爷的英雄故事......”
在丹东市实验小学教师杨琦锟的娓娓道来中,一位在战争年代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和平年代,深藏功名、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的老英雄形象在全体观众的脑海中逐渐丰富起来。
丹东市实验小学学生演唱的《最可爱的人》,唱出了孙景坤所期盼的抗美援朝精神薪火相传,“最可爱的人”永远活在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梦想正在实现。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一段视频1950年女医护兵入朝参战的真实影像,让大家一起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伴随着丹东市中医药学校教师荆羽西的讲述,大家共同了解到坐落在丹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总医院的医护人员积极面对革命征程中的苦乐顺逆,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战斗在残酷的一线的感人故事。
“前线血液短缺,医护人员就是移动血站,随时为伤员伸出胳膊;医院没有专用的石膏床,他们就在房顶钉上钉子、挂上绳子做固定;医院缺少药棉,他们就把自己的棉大衣拆开,撕成敷料,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里,敲开河面冰层,清洗、煮沸、晾干后再使用......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中,医护人员依然对战争的胜利充满希望,正视苦乐,身边可用的一切都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丹东市中医药学校学生唱响《我的祖国》,“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忠诚于党的坚守精神,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心有信仰的执着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铁血丹心。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那不辱使命的坚定理想信念、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成为革命忠诚精神的生动写照。鸭绿江畔的辽东学院,曾亲身参与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我们一直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进。”
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于志远倾情讲述辽东学院红色校史,复原了抗美援朝时期辽东师生积极投入到拥军活动中,安置从朝鲜前线回来的志愿军伤病员,积极报名自愿到朝鲜参战;当今的和平年代,他们循着英雄的足迹,用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寻找老战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曾经和他们一样年轻的身影,正用实际行动把抗美援朝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英雄远去,精神永存,辽东学院师生的一曲《永志不忘》,展现出“最可爱的人”用青春生命,缔造的革命忠诚精神已被华夏儿女深深铭记,在新征程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争做具有抗美援朝精神特质的时代新人,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风雨前行路,谈笑凯歌还
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何荣卉“这是一所坐落在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的学校——毛岸英学校,学校所在地距离上河口断桥不足一公里,是毛岸英同志告别祖国,留下最后足迹的地方......11月25日,在入朝作战的第三十四天,年仅28岁的毛岸英牺牲了。当毛泽东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他沉默了很久,才对在场的工作人员说,战争嘛,总要有牺牲的,这没有什么。当有人建议把岸英的墓迁回国内时,毛泽东说:岸英是我的儿子,但他也是志愿军的一名战士。他生在中国,战斗在朝鲜,牺牲在朝鲜,就让他留在朝鲜,与牺牲的同志们在一起吧。......”
辽东学院学生一曲《英雄赞歌》,还原“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等经典片段,让每个人心中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有了答案。
今天,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辽东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在英雄城市上演“战火中的歌声”大思政课。被感染的全场观众,起立同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雄赳赳 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豪情久久在活动现场回荡……
(撰稿人:尤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