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辽东】培训农技人员 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时间:2019-03-29 点击数:

每一个村落都留有他们的足迹,每一块田地都洒有他们的汗水,每一个特色农产品都蕴含他们的心血……他们就是基层农技人员。

近日,辽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迎来一批特殊的学生——来自东港、凤城、宽甸的275名基层农技人员。在这里,他们通过培训“充电”,学习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发展新模式。

羊肚菌种植技术要求高吗?好管理吗?效益怎么样?在辽宁省农科院食用菌所张季军所作的“香菇优质栽培技术及羊肚菌的栽培模式”一课上,不少学员感兴趣地提问。

张季军说,2000年起他花了4年时间在宽甸地区推广香菇半熟料袋栽模式,取代了此前的半熟料块栽模式,成为全地区的主导产业。然而10多年过去了,这一优势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岫岩种植的香菇每公斤能卖到12元,而宽甸的每公斤只能卖4-5元。主要原因就是宽甸农户至今仍沿用这一栽培模式和管理方式,盲目追求产量,品质提升受阻,产品只能低价卖给加工厂。“高价源自品质,过去一味提倡的高产,现已转为提倡优质、无污染,注重的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结合,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产品只有增质增效,农民才能增产增收。”培训中,张季军引导农技人员从转变农户观念入手,改变过去追求产量的发展模式,传授优质香菇栽培技术,推广简单易管理的羊肚菌栽培模式。

听过讲解,石湖沟乡农业中心孙岳十分解渴:“我们需要啥,专家就讲啥,太实用了。今后如何发展食用菌心里有谱了。”他表示,通过培训掌握了大棚内立体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与常规地摆式栽培相比,具有操作方便,省工、省料、产量高、品质优、栽培难度小、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不仅充分利用了种植空间,还能提高经济效益,他打算回去后就在乡里推广示范。

康泰农业总经理宋彦讲述了帮扶石湖沟乡双岭子村的事例。双岭子村有着百年地瓜种植历史,但由于地处偏远,村民缺乏品牌意识和市场推广能力,地瓜产业并没有为村里带来多少收益。康泰农业帮助村里建设地瓜种植实验田,改进技术,打造脱贫计划及地瓜产品设计方案,无偿提供品牌设计、市场推广运营等,还通过认筹的方式打开销路。

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培训,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更加清晰、对新时代农村发展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布局的认识更加到位。宽甸农村经济局高延红说,培训提高了自己对当前政策的把握和理解,这将对今后开展各项工作有着深远长期的指导作用。

步达远镇农业中心的苏海三则对实地现场观摩印象深刻,从组培繁育蓝莓苗到种植技术、市场开拓、风险防控、企业管理等有了全面了解。苏海三说,2017年市住建委扶贫工作队联合村里与龙头企业丹东天赐蓝莓集团合作,在新安村建立了280亩蓝莓种植基地,“实地参观有了直观感知,对今后的产业发展更有信心了,回去后给农民讲的时候也能更形象,他们也能喜欢听、容易接受。”他认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已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推广,更是对农业政策的把控、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市场营销、安全监测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我深深地体会到‘三农’工作是与农民打交道的高超艺术,需要不断研究、反思和提高。”

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学习“充电”,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内容之一。培训一改“填鸭式”农业技术培训的做法,突出实效性,按照各地主导产业和人才需求,充分了解学员基本情况,精准对接学员培训需求。聘请来自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沈阳农业大学、辽东学院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紧扣工作热点,既有政策解读类课程,又有技术指导性课程。实地参观教学过程,则借鉴现代农业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思维,提升学员创新意识和服务能力。

辽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云龙介绍,基层农技人员是延伸入村的重要力量、补充力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通过培训,不少农技人员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惠农政策迅速普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几年来学院建立起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培训基地,除培训农技人员外,还重点培育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群体,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包芙蓉

版权所有:辽东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新闻热线:0415-3789079
Email : ldxyx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