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是核心。专业建设就是要围绕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进行教学改革。旅游管理学院旅游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不是笼统的一般层次上的能力培养,而是培养“理论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能够在旅游行业企业一线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旅游专业人才。
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上,首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优化以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经过向旅游行业企业调研、向专业教师调研、向专家学者调研的三个阶段,完成对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这版方案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课程体系更加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压缩课程门数和理论教学学时、整合教学内容、丰富实践实训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35%,同时增设特色课程;二是与企业要求对接,突出岗位工作能力培养。按企业的要求设课程,如增设《服务礼仪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如《酒店接待综合实训与演练》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如《导游业务与管理》课程。
其次,进行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的课程建设。将课程分类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改革:基础理论课主要进行课程内容改革、专业课程主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技能课主要进行考核方法改革。以立项的形式进行教学改革工作,现已完成校级立项8门课程、院级立项8门课程。
最后,加强教材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饭店服务技能综合实训——酒吧服务》等4种教材;主编、参编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科教材《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等8种教材。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进行学院的“双师双能型” 师资队伍培养。走出去,一是进企业,二是对外交流。进企业采取“挂职”与“兼职”两种形式。对外交流,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海内外专业发展会议和课程进修。请进来,一是“校企合作”请企业行业专家进学校,二是“校校合作”聘请外校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旅游专业构建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认知—课内实训—专业岗位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五个环节构成。“专业认知”是通过参观旅游企业、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专业讲座等方式开展实地研究,进而为学生创造接触企业的机会;“课内实训”是在旅游管理实训基地中对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的知识,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实践能力的拔高打下基础;“专业岗位实习”是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将学生掌握的专业基本操作规程和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提高学生提高操作的熟练水平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毕业实习”是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实际顶岗的工作中,全面锻炼和检验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真正做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按着“五个环节”,每学期在固定时间,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四年级,这就形成了学习一段时间,到企业实训实习一段时间的形式。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成果《旅游管理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及成效》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上,首先,建立组织机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学院专业骨干教师、行业负责人、企业专家和地方政府旅游部门人员共同组成。其次,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目前,已与北京昆仑饭店等五家5星级饭店,与丹东中国国际旅行社等十多家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
经过长期的专业建设,基本形成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2015年12月3日《丹东日报》发表了《旅游管理学院:产教融合助推丹东旅游社会经济发展》长篇报道,2017年9月6日,辽宁本科教学网又发《从求企业到选企业——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报道,对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果成效进行了宣传。旅游管理学院将继续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与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