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最美教师】记辽东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刘同顺

作者: 时间:2024-09-08 点击数:

题记:在田野调查中寻找民族文化的踪迹,在样本研究中发现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资料整理中梳理民族文化的脉络。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他积极筹建鸭绿江流域博物馆,守护一份文化,行走在东北的大地上……

辽东学院鸭绿江流域博物馆进一步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在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做好文化宣传和文物阐释工作,搭建文化传承与创新育人平台,组织开展丰富的社科活动,深入探索辽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在推进“三全育人”的同时,积极助力辽宁“文化强省”战略,履行好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



文化的传承与责任

当别人周末休憩时,刘同顺却是在田野间找寻自己的那份快乐。10余年来,他坚持对鸭绿江右岸辽吉两省境内的文化遗存进行系统田野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积累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考古材料,有关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辽宁省社科联项目资助。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刘同顺积极筹建首家以鸭绿江命名的通史性博物馆——鸭绿江流域博物馆。鸭绿江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特色鲜明,其叙事凝聚着美育立场与大学精神,不仅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知识生产的重要现场,而且是文化提升的重要路径。鸭绿江流域博物馆坚持服务教学科研与社会公众并重的原则,开馆以来为校内外广大师生和观众义务讲解百余场,获得省市各级领导的好评和关注,成为辽东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色场馆和践行“两个结合”的重要窗口,现为丹东市科普基地。鸭绿江流域博物馆在做好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科普工作的同时,在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层面注重美育与思政的融合,其中《文化浸润 历史赋能——鸭绿江流域博物馆数字化传承与推广》项目,获批辽东学院2024年“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专项项目的重点支持,旨在阐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开发、共同书写、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和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坚持把思政元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边疆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科普与固本荣枝

鸭绿江流域博物馆是在一栋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成,为丹东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馆内现藏文物5000余件,展出包括青铜器、铁器、陶瓷器、石器等展品在内的展品500余件。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传承历史文化、创新先进文化和发展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出自身特有的重要作用。鸭绿江流域博物馆作为学校“六馆一路一中心一广场”建设内容之一,已经成为辽东学院重要的文化品牌,成为丹东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文化的交流中,对输出文化方来讲,不仅能够扩大本地文化的影响力,更能够促进更多的民众在与本地文化的比较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发展;对于引进文化方来说,本地民众了解不同特点的文化,在对比中加深了对中华文化及本地文化的理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双方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将为以后的工作和共同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当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人们了解了更多的文化,不仅能够了解更多的区域文化,在体会比较中,也必将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科普活动中刘同顺从鸭绿江流域文明溯源开篇,向大家介绍了鸭绿江流域各民族的历史演变进程。讲解中,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展示文物达300余件,涵盖鸭绿江流域多个历史时期,并着重介绍了以旧石器、明代长城及边堡文物等为特色的馆藏,引领大家共同走进我们身边不为人知的历史文明。此次讲座以大量文物向大家展示了鸭绿江流域的文化和历史,大家纷纷表示,刘同顺老师的讲解立体、真实、生动,能够在校园内观赏到如此丰富的馆藏文物真是不虚此行。



在教学和工作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忠诚热爱教育事业,牢记使命责任,勇于担当作为,充分展现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立身,信念坚定,人格要端正,品德高尚,并把这种坚定的政治信仰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自觉,展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生活和创作中,他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美术作品。在科研工作方面,秉持爱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主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获批多项国家、省市项目;美术作品四十余幅参加文旅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国家级展览,并多次获得最高奖项,同时获得辽宁美术金彩奖银奖,多幅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馆、民革中央,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单位收藏。他始终站在一线教学岗位,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让专业课教学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并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以赛促学,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省级三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10余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个人简介:

刘同顺,男,1983年11月出生,硕士,副教授,艺术学院教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丹东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丹东市地方历史研究会会长。成功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美术人才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2项、辽宁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项、辽宁省文艺精品创作工程1项、“兴辽英才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1项等。其美术作品40余幅参与由文旅部等主办的展览,并屡次斩获最高奖项。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刘同顺既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者,也是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践行者,更是文化传承的宣讲员。

版权所有:辽东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新闻热线:0415-3789079
Email : ldxyx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