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最美教师】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秋莲

作者: 时间:2024-09-08 点击数:

题记:在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提起王秋莲很多听过她的课的师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8年的从教经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让王秋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道路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她坚守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不懈的教学实践,让她在教育岗位上耕耘不辍。

研学经典,启智润心

1996年11月,王秋莲光荣地成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着眼于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而如何将先进理念、中国智慧转化为大学生的成长的精神营养成为她教学中思考的核心问题。

秉承“研学经典,启智润心”的理念,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入课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人物、经典诗词、经典故事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在主动研学经典中,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铸就的经久不衰的民族瑰宝浸润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着力构建“第二个结合”思政课堂,打造启迪学生心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提高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自觉与自信、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内化为核心素养、思维方式和价值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引导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把握和解读以及微视频制作等问题,王秋莲总是不厌其烦地认真指导,耐心讲解,甚至把自己参加省思政课大赛的视频分享给同学们,同学们纷纷表示“她的授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令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学期的道法课上收获颇丰”。

在王秋莲的课堂上常常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师生的共同参与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纷呈,提高了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自觉与自信、传承与创新。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打造的“第二个结合”思政课堂,在2024年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辽宁赛区)中荣获一等奖。

释疑解惑,创新方法

王秋莲深知课堂教学一定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用“问题链”贯通课堂教学内容,抽丝剥茧将问题化为乌有,从而达到释疑解惑。

在每一堂课中,精心设计“课堂分享八步法”,即课前领——网上查——协同做——问题研——教师导——学生秀——师生评——课后展示环节,为了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她会设定一连串的问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所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在问题分析诱导中不断“感知它、领悟它”,并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达到启智润心的目的。有学生表示“本学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树立正确价值观那节课,课前展示曹操的雄伟事迹,从而引出人生的价值观,这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全情投入,教学相长

长期的教学实践让王秋莲深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课程,而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教师必须研究学生。所以,每次开课她都会做现场调研,了解学生高中选课情况、对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以及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诱导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信任度。

为了解除师生之间的矛盾对立,建立起学习共同体。王秋莲借助网络或课间多与大学生聊天,了解他们喜欢看的书或杂志等,找到大学生认识社会的触点,从而架起师生间思想沟通的桥梁。学生纷纷表示爱上王老师的课,即便是晚上9、10节课也常常座无虚席,有学生说“在其特有的授课方式下,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哲思道理诉说得异样精彩,课堂上总是欢乐不断。”就像学生所表达的那样“每周一两次的课总是热切期盼着,期待老师精彩演绎。”有一次,一名已毕业多年的学生竟主动走进王秋莲的课堂,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满了一整节课。

“学习永远在路上,探索永无止境。”王秋莲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打造启迪学生心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把高深的理论化为丝丝春雨,去滋润学生、感动学生,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版权所有:辽东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新闻热线:0415-3789079
Email : ldxyx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