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医院

 首页 | 部门简介 | 服务指南 | 规章制度 | 健康体检 | 传染病专栏 | 活动专栏 | 宣传教育 | 卫生监督 | 下载专区 | 大讨论专区 | 政治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正文
健康入秋,预防先行
2024-08-28 15:58  

夏末秋初开学季,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新的征程已然开启,然而在这个时期,各种病毒和细菌也异常活跃,同学们面临着身体的适应力和免疫力的双重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个人防护,了解并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措施,全力保障个人健康。让我们齐心协力,携手共进,以实际行动为健康入秋筑牢坚实防线。下面是校医院为您提供的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并积极践行。

一、肠道传染病

(一)定义

肠道传染病是由于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了食物、水源等,经口侵入肠道后,引起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诺如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至10月,高峰在7至8月。

(二)临床表现

1.腹泻:每日可达3次以上,甚至10余次。其中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表现是大便中带有黏液泡沫,甚至有脓血,并伴有恶臭味;霍乱的典型表现是排大量米泔水样大便,便次多,常因脱水引起头晕、眼花、口干、虚脱。当出现腹泻症状,需要尽快补水,可以口服清水或淡盐水,也可以口服一些功能饮料,以补充丢失的电解质。对于感染性腹泻,不推荐盲目使用止泻药,因为止泻后致病菌不容易随粪便排出肠道,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2.腹痛:表现为阵痛、持续性疼痛、隐痛、剧烈疼痛。一般来讲,持续性剧烈腹痛可能是某些致命性疾病的表现,需要立刻就诊。如果在腹痛同时出现了发热、胸背部小米粒大小的红色皮疹、神志淡漠等表现,需要考虑伤寒或副伤寒。出现腹痛后,不推荐居家使用镇痛药物,容易掩盖病情变化。应由医生检查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病程一般为2-3天,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恢复后无后遗症表现。该病传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4.病毒性肝炎:尤其是甲肝和戊肝,其主要表现是乏力、厌食、厌油和黄疸。其中黄疸是比较特异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变黄。

(三)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粪便和呕吐物中带有的大量致病菌从体内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

(四)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和加工食物前要用肥皂水、洗手液等认真彻底洗手,防止病菌经手入口。

2.喝开水,不饮生水,勿用不洁的水漱口、刷牙、洗餐具和食品。

3.吃剩的饭菜要放在冰箱储存,不要吃变质或超出保质期限的食物。冰箱内存放的食品,食用前要蒸煮热透;水产品烹饪时间要充足,不可生食。

4.尽量不要在路边摊或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在外少吃凉拌菜和肉类烧烤食物。

5.加工凉拌菜时要生熟分开,使用专用的熟食案板、刀具和专用容器,避免交叉感染。

6.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一些带叶、带根的蔬菜,要特别注意根部的清洗。葡萄、草莓等水果,在冲洗的过程中要轻轻地洗刷表面。

7.一旦出现腹泻、呕吐,尽早到正规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处理。

二、呼吸道传染病

(一)定义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许多人以为冬春季已过,呼吸道传染病不会高发,其实夏季人员密集、空间封闭时,仍要警惕呼吸道传染病。

(二)常见类型

1.流感: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引起。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流感病毒主要在咳嗽、打喷嚏和说话时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毛巾、餐具等日常物品传播。流感起病急,发病迅速。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迅速升至38-40℃;头痛,全身无力;腰背、四肢酸痛;厌食,恶心;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可并发肺炎、中毒性休克、心肌炎、心包炎等。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咽干等症状。6月我国新冠阳性率呈现小幅波动上升态势,一些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如在病情发作阶段被感染后可能会导致身体损伤更加严重。

3.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该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俗称“见面传”。水痘的潜伏期是接触病毒后的10-21天,多为14天,感染后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燥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4.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该病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4-25日,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接触被唾液污染的衣服、食物、生活用品等可被传染。患病后大多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10-14天,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5.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临床上以发作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高音调鸡鸣样哮吼声为特征,多发生于儿童,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约2-3个月之久,故名“百日咳”它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3周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任何年龄都可以罹患百日咳,人群普遍易感。

(三)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可以防止病原体传播,降低健康人群感染风险。打喷嚏时注意掩住口鼻,减少在空间密闭、人多拥挤场所停留时间。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手。

2.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加强体育锻炼,提升个人身体素质;保持充足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合理、规律安排作息,注意劳逸结合。

3.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疫苗可有效预防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流感、流脑、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等。

三、动物相关的传染病

(一)什么是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一般指人类疾病),危害、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病媒生物一般包括鼠类,蚊、蝇、蟑螂、蚤、蜱、螨等。主要有老鼠、蚊子、苍蝇、蟑螂,这四种生物对人类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我国被称为“四害”。

(二)常见病媒生物传染病

1.流行性出血热:与潜藏在老鼠体内的汉坦病毒有关,可在接触染疫老鼠或其排泄物后感染。典型的表现是“三红”(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排尿量减少和皮肤出血点。出现症状后,避免磕碰,进食软流食,并立即就医处理。

2.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昏睡、昏迷、抽搐、瘫痪等严重症状,病情凶险。一旦出现症状应火速就诊,在等待和转运过程中,要注意患者意识变化,抬高床头,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后出现窒息。

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致、主要经埃及伊蚊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厌食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胃肠道功能紊乱。目前登革热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亦无针对性疫苗。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但部分病例可发展为重症,出现严重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疾病预防上重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伊蚊叮咬传播。

四、外伤后可能发生的传染病

(一)破伤风

1.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口侵入人体,引起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衰竭,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

2.破伤风感染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深而细的伤口。

(2)混有木屑、锈迹、泥土污染的伤口。

(3)未保护好的新生儿脐部。

(4)开放性伤口,未及时清创,骨折、头部外伤及大面积烫伤等。

3.破伤风的预防:破伤风的伤口情况直接与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有关,伤口的及时处理十分重要,有效地、彻底地处理伤口能起到有效预防作用。一般建议24小时内进行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肌肉注射,超过24小时未注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接种破伤风疫苗。新生儿破伤风属于乙类法定传染病种。

(二)狂犬病

1.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影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狂犬病可以感染所有哺乳动物,其中狗是最常见的病毒载体。此外,猫、蝙蝠、浣熊、狐狸和其他野生动物也可能是病毒的传播者。

2.狂犬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受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通常在咬伤、抓伤或舔舐伤口、黏膜(如眼睛、嘴巴)时发生。狂犬病的潜伏期短可几日,长可达十余年,一般在1-2个月之间。

3.狂犬病的预防

主要依靠接种疫苗以及在暴露后尽快进行暴露后预防处理,包括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接种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

五、接触传播传染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国内称流行性“红眼病”,属于丙类传染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病毒性眼病,人群普遍易感。“红眼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患者的生活用品或摸过的物品、被污染过的水等。“红眼病”潜伏期短,起病急剧,一般在接触传染源后2-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主要表现为球结膜下出血,出现眼红、刺痛、异物感、伴畏光、流眼泪及水样分泌物。该病轻中型自然病程为1-2周,重型病程在2周以上,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因此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眼部感染,尽量少揉眼睛,勤洗手,日常不要与患者共用毛巾、浴巾和眼部护理用品;“红眼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比如游泳池、游乐场等;感染本病后,应及时就医,对症治疗。并且在饮食上清淡为主,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平时应注意休息,定期复查。

                                                校医院

                                              2024年8月28日

关闭窗口

地址:临江校区: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临江后街116号        邮编:118001
            金山校区: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文化路325号            邮编:118003

 辽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