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一、肺结核
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增加、耐药结核增多及结核杆菌与艾滋病合并感染等原因,结核病在全球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公布的资料,全世界有20亿人感染过结核杆菌,年新发病例800万,死亡病例300万。在我国结核病仍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传染病,疫情十分严重,在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仅次于印度,位于第二位。全国至少5.5亿人感染过结核杆菌,肺结核患者450万例,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例150万。2005年、2006年全国报告的肺结核发病人数均超过110万,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法定疫情报告传染病的首位;同时我国结核病原发耐药率高达18.6%,是全球的高发区。
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一、传染源
是排菌的病人和动物。排菌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以空气传播为主。其他途径如饮用带菌的牛奶经消化道感染、患病孕妇母婴传播及经皮肤伤口感染均少见。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婴幼儿、青春后期及老年然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渐,病程经过较长,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但多数病人病灶轻微,常无明显症状,经X线健康检查始被发现,有些病人以突然咯血表现发现,但在病程中常可追溯到轻微的毒性症状。
一、全身症状
发热是结核最常见的全身性症状,常提示结核病的活动和进展。临床多起病缓慢,长期低热,可伴有疲倦、盗汗、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病变扩展时可出现高热、咳嗽、胸痛或全身衰竭等。可有多关节肿痛、四肢结节性红斑及环形红斑等结核性风湿病表现。
二、呼吸系统
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和胸痛等。一般咳嗽轻微、干咳或少量粘液痰,继发细菌感染时痰呈脓性。肺结核约1/3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咯血。当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疼,一般并不剧烈,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
三、其他系统表现
可有淋巴结结核、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以及肝脾结核等肺外结核表现。
治疗原则
肺结核化学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加强本病防治知识宣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痰菌阳性肺结核病人。
2、切断传播途径 管理好患者的痰液。用2%煤酚皂或1%甲醛消毒,污染物阳光暴晒。
3、保护易感染群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对儿童、青少年或HIV感染者等有结核杆菌好发因素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酌情预防用药。
预防结核从我做起
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要避开他人,家中或工作场所要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扫地前先洒水以防尘土飞扬;牛奶要煮沸消毒后再喝;集体用膳实行分餐制等。
二、均衡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奶类、肉禽、鱼类、蔬果、谷类等食物食用要均衡,不偏食,保证蛋白质、钙磷、维生素的吸收。
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1)戒烟。现在已证明吸烟者患结核病高于不吸烟者,吸烟数量越大,患结核病机会越多。
(2)限酒。大量饮酒影响正常饮食规律,造成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3)应避免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
四、了解健康常识
患有肺结核时一定要休息,隔离治疗,以切断传播扩散的途径,防止传染他人。如果出现咳嗽、咳痰二周以上,或有咯血、血痰、发热或胸痛等肺结核病的可疑症状者,要及时就医、检查。
二、白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及手帕等传播。偶有通过污染牛奶而引起流行的报道。亦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受染。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1.早期发现 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直至连续2次咽拭子白喉杆菌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如无培养条件,起病后隔离2周。
2.对密切接触者 观察7天。对没有接受白喉类毒素全程免疫的幼儿,最好给予白喉类毒素与抗毒毒同时注射。
3.带菌者 予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5~7天,细菌培养3次阴性始能解除隔离。如用药无效者可考虑扁桃体摘除。
(二)切断传播途径
呼吸道隔离,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分泌物,必须煮沸或加倍量的10%漂白粉乳剂或5%石炭酸溶液浸泡1小时。
(三)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学龄前儿童应预防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可产生良好免疫力。6月龄的幼儿即可开始免疫,皮下注射3次(0.5、1.0、1.0ml),每次间隔4~6周,1年后和入学前各加强注射1次。7岁以上儿童首次免疫注射,应以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开始。对白喉易感者或体弱多病者可用抗毒素作被动免疫,成人1000~2000μ肌注,儿童1000μ,有效期仅2~3周。
三、脊髓灰质炎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传播本病。少数情况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及时隔离治疗,一般自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40日,最初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消化道隔离,1周后单独采用消化道隔离。密切接触者应接受医学观察20日。健康带病毒者被检出之后,应按患者要求隔离。
二、切断传播途径 患者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污染的物品必须彻底消毒。搞好卫生,消灭苍蝇,加强饮食、饮水的粪便管理。
三、保护易感者
(一)主动免疫
1.口服减毒活疫毒我国现行的口服疫苗分为两种:一种是三型单价糖丸,另一种为混合多价糖丸。糖丸服法是:首次服Ⅰ型(红色)1粒,间隔1月后再同时服Ⅱ型(黄色)、Ⅲ型(绿色)各1粒或ⅡⅢ型双价糖丸(兰色)1粒。亦可按Ⅰ型、Ⅲ型、Ⅱ型的顺序服用,每次间隔1个月。对2月~7岁的儿童,每年冬季12~1月常规施行接种,要求咀嚼后,以凉开水送服;切忌用热水,以免将病毒杀死而失败。1、2、7足岁时各加服Ⅰ、Ⅱ、Ⅲ型三价糖丸(白色)1粒,以加强免疫。服完后,免疫力基本可维持终生。
2.灭活疫苗用甲醛处理脊髓灰质炎病毒,使其失去传染性而保持免疫原性。此疫苗含有全部3个血清型,用于肌肉注射,于3~6个月内注射3次。首次注射后1个月,血清中和抗体达到高峰,2年后下降20%,因此应于2~3年后加强注射1次。
灭活疫苗的优点为:①可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疫苗混合注射;②排除活病毒突变恢复毒力的可能性;③先天性免疫缺陷者和免疫受抑制者皆可使用;④不受肠道内其他病毒干扰;⑤接种后保护率可达70~90%,发病率显著下降。其缺点为:①价格昂贵;②抗体产生较慢,免疫期较短,需反复加强注射;③肠道内无局部抗体产生,接种后只能防止发病而不能防止感染及携带病毒;④灭活不完全时,可引起受接种者发病。
(二)被动免疫 未接种过疫苗或先天性免疫缺损儿童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0.3~0.5 ml/kg)或胎盘丙种球蛋白(剂量加倍)。注射后1周内发病者可减轻症状,2~5周后不发病者可认为已获得保护。
四、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
传播途径
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经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疫情,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及早对流感患者进行呼吸道隔离和早期治疗,时间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感流行期间,避免集会等集体活动,患者减少去公共场所,注意通风,必要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三)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流感疫苗。重点接种人群为:65岁以上老人;严重心肺疾患者、慢性肾病、糖尿病、免疫缺陷病患者或接收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不宜接种疫苗人员包括:对鸡蛋或者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孕期3个月内的孕妇;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
五、流行性腮腺炎
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二)被动免疫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三)自动免疫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近年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药物预防 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六、麻疹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而出感染他人。
预防措施
1.主要通过管理传染源: 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
2.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易感者流行期尽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3.增强人群免疫力 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七、水痘-带状疱疹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6个月以下婴儿较少见。孕妇患水痘时,胎儿可被感染。病后可获持久免疫,二次感染发病者极少见,但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高。
预防
患者应给与呼吸道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日晒等消毒。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或孕妇等,如有接触史,可用丙种球蛋白0.4~0.6ml/kg,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0.1ml/kg,肌内注射,以减轻病情。
八、猩红热
传播途径
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偶可通过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个别情况下,病菌可由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侵入,而引起“外科猩红热”或“产科猩红热”。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有人主张用青霉素治疗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试子培养阴转,届时即可出院。当儿童机构或新兵单位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三)保护易感者 对儿童机构、部队或其它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如用苄星青霉素(Penicillin g Benzathine),儿童60~90万μ,成人120万μ,可保护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
九、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一)伤寒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等传播。其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亦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本病的流行,而散发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多。
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者至体温正常后15天;接触者医学观察15天;慢性携带者应调离饮食行业,并给予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水源管理,饮食管理,粪便管理,和消灭蚊蝇。避免饮用生水和吃未熟的肉类食品,进食水果应洗净或削皮。
3.保护易感人群 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预防接种。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传播途径
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 发现可疑食物中毒后,立即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防疫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或未煮熟的肉类食物。
(三) 细菌感染性腹泻
传播途径
1、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2、人与动物密切接触传播
3、苍蝇、蟑螂等昆虫在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4、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或污染公共物品进行院内传播
预防措施
1、设置肠道门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对从事饮食业、保育员和给水人员定期体检。
3、对吐泻物及饮食用具严格消毒,受感染动物就地处理。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及对媒介昆虫的控制。
5、处理好污物污水、病人排泄物。
(四)霍乱
传播途径
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或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可引起霍乱爆发流行;霍乱弧菌通过污染鱼虾等水产品引起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也可引起传播。
预防措施
建立肠道门诊,发现病人应按甲类传染病进行严格隔离治疗。
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对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
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五)细菌性痢疾
传播途径
1、病人的粪便污染了食物和水
2、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对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应隔离治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慢性病人和带菌者未治愈前不得从事餐饮、水源、托幼机构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六)炭疽
传播途径
1、人因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以及染菌的动物皮毛、肉、骨粉等。
2、吸入带芽孢的尘埃。
3、进食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肉类和乳制品。
预防措施
1、炭疽病病人应该严格隔离至痊愈,其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与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患病或病死动物应焚烧或深埋,严禁食用。
2、加强对炭疽病的检疫,防止在动物间传播。
3、对有关人员接种疫苗。
4、加强动物检疫,加强饮食、饮水及乳制品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