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医院宣
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肺结核的防治知识
【传染源】 是排菌的病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 以空气传播为主。其他途径如经消化道、患病孕妇母婴传播及经皮肤伤口感染均少见。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经过较长,有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咳嗽、咳痰、咯血和胸痛等。病变扩展时可出现高热、咳嗽、胸痛或全身衰竭等。
【治疗原则】 化学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
【预防结核从我做起】
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要避开他人,家中或工作场所要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扫地前先洒水以防尘土飞扬。
二、均衡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1.戒烟。
2.限酒。
3.避免长期熬夜,生活规律。
四、了解健康常识 患有肺结核时一定要休息,隔离治疗。如果出现咳嗽、咳痰二周以上,或有咯血、血痰、发热或胸痛等肺结核病的可疑症状者,要及时就医、检查。


人禽流感
人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感染禽类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其他禽类、野禽或猪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患者是否为人禽流感的传染源尚待进一步确定。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目前尚缺乏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易感人群】 人群普便易感。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通常为2~4天。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酷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常在发病1~5天后出现呼吸急促及明显的肺炎表现。
【治疗】
一、隔离
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均应进行隔离治疗。
二、一般治疗
同流行性感冒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
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预防】
一、 检测及控制传染源
二、 切断传播途径
发生禽流感疫情后,彻底消毒禽类养殖场、市售禽类摊档以及屠宰场,销毁或深埋死禽及禽类废弃物;彻底消毒患者排泄物、用于患者的医疗用品及诊室;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做好手卫生,杜绝院内感染。
三、 保护易感人群


风疹的防治知识
【传染源】 风疹病人、无症状带毒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都是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 前驱期短,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轻,无麻疹粘膜斑,发热1-2天出疹,皮疹分布以面、颈、躯干为主。1-2天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常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预防措施】
一、病人应隔离治疗至出疹后1周。
二、风疹流行期间,不宜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
三、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

麻疹的防治知识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3~5天后,发热开始减退, 1-2周消失,留有碎屑样脱皮。常伴有发热、流涕、咳嗽、眼流泪、畏光等症状。
【预防措施】
一、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
二、病房通风,流行期尽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三、增强人群免疫力。

水痘的防治知识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处常伴瘙痒。1-2天后疱疹开始干枯、结痂、红晕消失,1周左右痂皮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可有畏寒、低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水痘多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自愈。
【预防】 患者应予呼吸道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日晒等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