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医院宣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原发感染所引起,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是同时出现的、全身性丘疹、水疱及结痂。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人上呼吸道和疱疹液中,发病前1-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病人后,也可发生水痘。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6个月以下婴儿较少见。孕妇患水痘时,胎儿可被感染。病后可获持久免疫,二次感染发病者极少见,但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高。
临床表现潜伏期 为10-24天,以14-16天为多见。典型水痘可分为两期:
(一)前驱期 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在出现低热、全身不适的同时已有皮疹出现。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有畏寒、低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持续1-2天后才出现皮疹。
(二)出疹期 皮疹首先是躯干和头部,以后延及面部及四肢。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椭圆形,直径3-5mm,周围有红晕,壁薄易破,疹液透明,后变浑浊,疱疹处常伴瘙痒。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红晕消失。1周左右痂皮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水痘皮疹为向心性分布,主要位于躯干,其次为头面部,四肢相对较少。水痘多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自愈。
治疗 患者应隔离。发热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食物和注意补充水分。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皮肤瘙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疱疹破裂后可涂甲紫或抗生素软膏。
早期应用阿昔洛韦,是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抗病毒药物。
预防 患者应给与呼吸道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日晒等消毒。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或孕妇等,如有接触史,可用丙种球蛋白0.4~0.6ml/kg,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0.1ml/kg,肌内注射,以减轻病情。
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其病原体分为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甲型极易变异,可引起反复流行或大流行。
传染源 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自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疾病传播上有重要意义。健康带病毒者排病毒的数量少且时间短,传播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 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经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潜伏期通常为1~3天。
典型流感 起病急,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病程中全身症状重而体征较轻,可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等局部症状。查体可见结膜充血,咽喉红肿,肺部听诊可及干啰音。病程4~7天,但咳嗽和乏力可持续数周。
轻型流感 急性起病,轻或中度发热,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2~3天内自愈。
肺炎型流感 多发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和免疫低下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高热者给予解热镇痛药,必要时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无继发细菌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儿童忌服含阿斯匹林成分的药物。
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有离子通道M2阻滞剂,代表药物金刚烷胺,或者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奥司他韦。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疫情,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及早对流感患者进行呼吸道隔离和早期治疗,时间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感流行期间,避免集会等集体活动,患者减少去公共场所,注意通风,必要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三)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流感疫苗。重点接种人群为:65岁以上老人;严重心肺疾患者、慢性肾病、糖尿病、免疫缺陷病患者或接收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不宜接种疫苗人员包括:对鸡蛋或者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孕期3个月内的孕妇;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