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4月25日为首个世界疟疾日,主题是"疟疾――一种没有国界的疾病",卫生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决定将每年4月26日作为"全国疟疾日"。设立世界疟疾日是为了赞扬全球有效控制疟疾的努力。我国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数据显示,疟疾年报告病例数由2002年的2.4万增加到2006年的6.4万,全国共报告疟疾病46988例,死亡15例,较2006年下降22.2%。发病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老、少、边、穷地区。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经媒介按蚊传播,引起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4种。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4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一次,但间日疟在发病初期常有每日发作者;三日疟隔两日发作一次;恶性疟每日发作一次,但在间歇期患者体温不回复正常,呈稽留型或双峰型。
如何预防和控制疟疾?
1.及时发现、规范治疗疟疾病人,对间日疟患者于第二年春季进行根治;
2.对进入高疟区的人员必要时进行预防服药,方法为每月1次服磷酸哌喹600mg(成人用量);
3.对来自高疟区的人员加强检测,发现病例时应及时给予规范治疗;
4.开展灭蚊,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
5.加强防护,在蚊虫活动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
校医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