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分别称为出血性卒中(脑出血)与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
一、脑卒中有哪些预防?

眩晕:一过性头晕目眩,数秒后恢复常态,可能由短暂性脑缺血所致,被称为“小脑卒中”。
视力障碍:一只眼突然视力模糊发黑,医学上称“单眼一次黑矇”数十秒恢复,是由脑缺血引起的视网膜缺血,也是脑卒中的预兆。
手足麻木:突然手臂无力、持物落地、或步态踉跄、鞋子脱落,一两分钟后恢复正常。
哈欠不断:人在睡眠不足和疲倦时打哈欠是正常的。若无上述原因而哈欠不断,则是由脑动脉硬化日趋严重、血管内径狭窄、脑组织缺血和缺氧所致。临床报道,80%的脑卒中患者在疾病发作前5~10天哈欠不断。
嗜睡:脑部供血不足时,人会昼夜睡意沉沉。
突然失语或吐字不清:脑部供血不足时持续时间不长,24小时内可恢复,亦属于脑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失灵。
精神状态改变:性格反常,比如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智力障碍。
鼻出血:排除外伤、炎症因素,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在反复鼻出血后1~6个月,约有50%发生脑出血。
二、脑卒中有哪些主要症状?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打鼾、瞳孔不对称(患侧较大)、肢体偏袒等。
言语不清、偏瘫,且进行性加重,1~2天达到高峰。
头痛、呕吐、抽搐、昏迷、语言障碍、偏瘫,数日内可恢复(一般大脑病灶与肢体偏瘫呈交叉状态,语言障碍多为左侧大脑有病,思维障碍则病在右侧)。
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因素、脑卒中家族史等。
四、如何预防脑卒中?

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①高血压患者:坚持治疗,控制血压水平,至少每月测量1次血压;
②糖尿病患者:积极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如控制不佳,遵医调整方案;
③血脂异常者:遵医服药,控制血脂水平,积极改善生活方式;
④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有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
⑤定期体检:
✔血压:35岁以上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
✔血糖:糖尿病高危人群尽早筛查糖尿病,无糖尿病危险因素人群40岁开始筛查;
✔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
✔心房颤动筛查:首次就诊的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推荐主动筛查。
⑥超重或肥胖者:减轻体重,可增加锻炼,调整饮食结构,有利于控制“三高”,也减少脑卒中风险。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合理膳食:饮食种类多样化,避免高盐、高糖、高脂饮食,建议含全谷、杂豆、薯类、水果、蔬菜和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食谱。
②适量运动:避免久坐,每周3~4次有氧运动,每次不少于40分钟,老年人、脑卒中高危人群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建议进行爆发力强或激烈的运动,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③戒烟限酒:戒烟并避免二手烟,尽量不饮酒。
④心理平衡:调节心理压力,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身心舒畅。
来源:大连世纪方舟康复医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