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根据辽宁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决定全校实行封闭管理。经济学院迅速组成由党总支副书记于杰、办公室主任董勇、辅导员包春飞和刘振中四位同志的住校工作组,担负起学院封闭期间的住校工作任务。
四位同志第一时间主动响应学校和学院号召,纷纷与家人匆匆辞别带上简单的日用品奔赴学校工作岗位。
一、服务学生志愿者
本次住校的第一个任务是迎接第一批回来的47名学生志愿者,因为他们回来后要进行3天的静默管理,不能出寝室。这就意味着,一日三餐都要在寝室内解决。此外,诸如扔垃圾,打热水,晾晒被褥和取快递等都得由住校工作的四位同志帮助完成。望着47名志愿者所住的楼号和楼层比较分散,四位同志丝毫没有畏难情绪。党总支副书记于杰组织大家进行科学分工,不断探讨最优解决方案。
他们的头脑中总是在考虑这样的问题:如何从第一食堂出发,以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吃到热乎的饭菜?是四个人一起送还是分楼和楼层负责?送完饭后要不要把学生产生的垃圾顺带下楼?学生今天有没有要打热水的?天气好的时候学生有没有要晒被褥的?傍晚的时候还要巡视有没有被褥没收的?做核酸的时候有没有落下没检测的同学?校外的快递怎么协调取回?当天的数据信息上传了没有?学工部会议要求的工作落实了没有……
送早餐,顺垃圾,打热水,晒被褥,取快递,做核酸,筛数据等工作环节构成了四位同志的工作节奏,20-22日的三天时间里循环进行着,同志们的热情依然高涨,步调高度一致,效率次次刷新。学校里的工作不分8小时内外,晚上还要把学校的通知发到志愿者微信群;收集整理学生的生活诉求;四人工作组第二天的具体分工等等,他们常常工作到晚上十二点

二、迎接新老生返校
9月26日学院党总支书记姜正武同志带领分团委书记安晨昕,辅导员董颖和王丽华三位同志进住学校,学院住校同志的力量大大增强。
9月27-28日老生返校,9月29日新生到校报到,随之而来工作量更大了,返校学生的行程信息都要求随时更新和掌控,学生从云南、河北、山西、贵州、安徽、江西、四川、甘肃、山东、河南、广东、西藏、新疆和广西等14个省和自治区返回,乘坐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难免会途径中低风险地区的上空,如果滞留时间短还好,稍有中转停留和与同乘人员有核酸检测异常都存在密接和次密接的可能。针对此情况,住校领导和同志们每天随时做好应急输送学生准备,积极配合校医院和各属地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做好学生基本信息流调上传工作。

三、深夜紧急运送密接学生
新生返校(9月29日)的当晚11点,学院接到沈阳、大连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和学校医院电话称我院学生乘坐交通工具同乘人员有核酸异常,在办公室待命的住校同志在学院党总支书记姜正武的领导下迅速组成应急小组:一组(于杰、董勇、王丽华)负责上传密接学生乘坐交通工具中转停留所有信息至分管校领导和校医院;另一组(包春飞、刘振中、安晨昕)负责到校医院领取防护服转运密接学生至小北院。两组相互配合,紧密合作,三天共转运密接学生10人;10月2日,朝阳凌源流调反馈学院学生15人为密接,迅速配合属地流调,把学生闭环运送至单独隔离地点。

四、配合学校核酸检测
9月27-29日,全院共有849名学生返校,其中新生335名,老生514名。所有返校的学生都要进行三天两检,学校组织学生分别于9月28、29、30日和10月1、2、4、7、9日进行核酸检测。各楼楼长负责组织学生有序进行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不漏一人。每次核酸检测,学院住校领导和同志都提前到场地等候学生,学生们每次核酸检测秩序井然。

五、党支部发展新党员
住校期间的学院党总支的工作计划正常推进,9月21日学
团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的发展新党员工作在线上如期进行,2个党支部共发展学生党员11名,这些新党员在特殊的疫情防控时期纷纷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心情和决心,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为学院党总支增添了新鲜血液,使学院的学生活动、精神状态和各项评比竞赛等方面呈现出更新的面貌。
六、毕业年级就业动员
10月2、3、4日,学院党总支书记姜正武同志先后分四场为2019级的已经返校的148名同学进行了毕业就业思想动员。
姜正武书记从端正毕业就业的心态出发,语重心长地为学生讲述毕业就业的重要性,从切身感受到身边案例,深入浅出地让即将毕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毕业就业的紧迫性和现实性,为2023年的毕业就业工作做好了思想铺垫。

七、辅导员深入新生班级
10月2日,新生可以有限度的自由活动,在党总支书记姜正武同志的组织下,副书记于杰和辅导员们纷纷与新生见面,在大学课堂的第一次班会上辅导员老师从如何开启大学生活,到怎样确立新的学习目标;从如何在班级里跟同学相处,到近期学校的疫情防控要求等等话题倾注了学校、学院和老师们对同学们的满腔期待。

10月3日-7日,教师开始线上教学,新老生全面进入学习状态,学院疫情防控的思想依然不能放松,全院上下还应该继续紧张起来,坚守岗位,完成好“立德树人”使命,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撰稿人: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