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院士:大漠孤烟里的“蘑菇云斗士”
作者: 发布日期:2024-04-01 点击数: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两,一,起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朵耀眼的蘑菇云,在罗布泊的沙漠中腾空升起,“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了。为了中国的核事业,陈达院士在戈壁滩奋斗了30年。
1963年,陈达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可以填写五个志愿,他只填了三个,都是到边远地区去。学校几次动员他留校任教,陈达还是选择了大西北。
“我学的是核科学,就应该到搞核研究的地方去,边远不边远,无所谓。我完全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不去最艰苦的地方,谁去?”
就这样,26岁的陈达毅然离开了北京,一头扎进地处戈壁荒漠的核试验基地。这一去,就是30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陈达用青春回报祖国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了“核爆诊断学”。
1964年,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个月前,陈达随队抵达茫茫戈壁滩。戈壁滩天气恶劣,昼夜温差大,白天地表温度有时超过72℃,“穿着胶鞋都烫脚,每个人都鼻子出血,嘴唇干裂”,到了夜里,狂风能把帐篷刮起来。而且物资也很匮乏,6个人挤在一顶小帐篷里,喝的河水微量元素超标,很容易拉肚子,主食是玉米糊糊和窝窝头,蔬菜基本就是萝卜、白菜,还有发芽的土豆。
陈达院士与朱光亚
选择了这份事业,就注定要放弃安逸的个人生活。
“半个月根本不回家,就在实验室。晚上就睡两三个小时,水龙头冲一冲,就赶快下去做实验。”陈达说。
核试爆之后,人们最关心的是爆炸威力有多大。要判断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有一个专门的学科,叫“核爆诊断学”。陈达要做的,就是“核爆诊断”,简单来说,就是采集原子弹爆炸后的核反应产物,对它进行分析。
“我的任务主要是取样,一个爆炸以后,我装了什么东西,剩了什么东西,变了哪些东西,我把每一个都要找出来。”
空中取样相比地面取样要复杂很多,必须在蘑菇云腾空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空中颗粒进行不同层面的采样。核试验烟云还在翻腾的时候,陈达和同事们就得穿上厚重的防化服,登上卡车,冲到前线取样。
分离样本中的不同粒子,又是一项很大的挑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陈达提出了“严重分凝条件下裂变威力诊断方法”,攻克了这个关键性技术难题。
陈达院士与同事们探讨问题
陈达说:“每项都要做到非常非常细,有的测量误差要精确到千分之一,经过几年努力,我们的氢弹测量误差和国际上差不多。”
回首30年寂寞、艰苦甚至危险的生活,陈达说:“我终生无悔,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国家的国防事业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可每一课,他都是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上课。不坐板凳,使用粉笔满黑板地写版书,做推导。他说,给本科生上课,像是手把手教学,“差不多”“没啥大毛病”可不行,这股子认真劲儿令人感动。”
“我一生都是在从事核科研工作,现在的年龄,有了积淀,也有了更多的相对成熟的想法,也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与长处。”
2001年3月,已经从研究所退休的陈达,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书。
陈达院士在讲课
陈达在南航的办公室布置得很简单,很多物件都与大西北的工作有关。两幅照片,一幅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景观照,另一幅是中国首次氢弹爆炸景观照。陈达还有一架陪伴了他几十年的手风琴。
他曾说:“我在戈壁滩30年搞核爆诊断,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我们很乐观,有时还排练文艺节目,这架手风琴一直跟随着我。”
陈达院士拉手风琴
到南航工作后,陈达转入核技术应用领域。外国学者将核技术应用于医学诊疗的尝试,给了他很大启发。在学校的支持下,陈达将核科学与医学、材料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作为南航核科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其中一项工作,是研究如何用放射线杀死肿瘤,这需要多维研究。
“做科学研究我在行,教书育人是半路出家,讲课艺术还要提高。”陈达总是说,走上讲台对他是一个新挑战,但他没有犹豫,“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的师资稀缺,我要亲自来教。”陈达花费了大量时间备课,不仅给研究生上应用中子物理学课,还给本科生讲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几本厚厚的备课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为了更好分配课程内容,他甚至会将习题都做一遍;为了解国内核电行业对专业学生的需求,陈达奔赴各地相关单位考察。
2013年,陈达身患重病,不得不离开讲台,但仍然关心着学生的课题进展和实验室的科研进度。他经常询问前去探望的领导和老师:“我现在不能上课了,导论课是怎么组织的?学生人数多了,实习怎么解决的?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反馈效果怎么样?学生找工作情况如何?教学上有没有什么困难?”
全心教书育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陈达对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他一生治学严谨、乐观豁达,先生之风在这手风琴的袅袅余音中绵延、回响。
文章来源:风启学林(https://fqxl.cn/index/info?id=20493、https://fqxl.cn/index/info?id=20543,侵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