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学院科研处欢迎您!

科技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3-17 点击数: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这是“帽子”问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与此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宣布自2025年起取消“杰青”“优青”称号,进一步释放破除“唯帽子”积弊的强烈信号。  

    图片

    图源: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帽子”乱象:科研生态的沉疴与变革迫切性

    长期以来,“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头衔成为科研资源分配的“硬通货”,形成了以“帽子”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机制。这一机制导致科研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帽子”人才,青年学者与冷门领域长期边缘化,学术功利化、论文“灌水”现象频发。例如,部分学者为争夺头衔,将精力投入短期成果包装,而忽视长周期基础研究,甚至形成“帽子终身化”的学术阶层固化。

    基金委党组书记窦贤康直言:“‘帽子化’问题已严重阻碍青年人才成长,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路径依赖,让资源真正流向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线科研人员。”

    改革路径:分类评价与动态机制并举

    人才评价改革的核心是“破立结合”:破除“唯帽子”惯性,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多维评价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1. 分类评价精准施策  

    基础研究领域:强化同行评议,延长考核周期,鼓励“十年磨一剑”的原创探索。

    应用技术领域:以成果转化效益为核心,如专利产业化规模、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实际贡献。

    教育教学岗位:突出育人成效,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改革贡献纳入评价核心。

    2. 动态调整打破终身制

    建立“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对已获“帽子”的学者实施周期性评估,未达标的予以退出,避免头衔固化。

    3.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

    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非竞争性资助”。

    治理必要性:驱动创新与国家战略需求

    1. 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创新活力

    “帽子”与资源的强绑定导致科研经费“马太效应”,改革后资源将向潜力团队倾斜。

    2. 对接全球科技竞争

    国际科技博弈加剧,美欧等国已推行弹性评价机制吸引顶尖人才。

    3. 培育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宽容失败”,去“帽子化”评价将减少急功近利,为颠覆性技术研发提供土壤。

    结语:以评价之变育创新之林  

    从“争帽子”到“拼贡献”,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不仅是科研评价体系的革新,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关键落子。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呼吁,“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唯有如此,方能在2035年科技强国之路上,让创新之林根深叶茂。

    文章来源:科奖中心公众号(政府工作报告: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侵删联系)

    辽东学院科研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