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姐,今天还得麻烦你来给我家猪打一针。”3月17日下午,在凤城市边门镇新华村一家养殖场,场主齐运娟正忙着和工人们一起清理育肥室里的猪粪便,冲洗圈舍。接到一养殖户的电话,齐运娟放下手头的活儿,带着药箱出门了。
今年51岁的齐运娟,养猪已有19年了,是当地出了名的养猪能手,也是一家生猪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如今,合作社成员发展到了105户,若是猪生病了,养殖户们总是第一时间向齐运娟求教。
提起“养猪能手”这一来自乡邻的美誉,齐运娟认为与多年来参加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密不可分。十多年前,齐运娟曾到沈阳学习科学化养猪技术,建设了标准化猪舍。从那以后,她通过参加市妇联、凤城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广校组织的技术培训,在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的路上越走越快。“光靠土法养猪的经验是不够的,培训让我学到了更多书本上的知识。”齐运娟说,科学饲养带来了诸多好处,包括缩短生猪养殖周期、提高出栏率、降低、养殖成本等。
在我市,像齐运娟一样通过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闯出一片天的农民还有很多。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5000人。经过培训,他们掌握了更精准的技术,逐渐完善了经营,正成为乡村新业态发展的先行者和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
在东港市长安镇广老房村,有数百亩软枣猕猴桃种植园。瞅着大棚里藤架上刚挂出的新果,种植户高胜义喜上眉梢。“这还用愁今年不丰产?”高胜义说,以前自己对软枣猕猴桃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只是泛泛了解,专业技术掌握得并不具体。参加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后,他能准确判断软枣猕猴桃病虫害的病因,并对症下药;逐步改良了品种,延长了果实销售期。而培训的意外收获是,高胜义与老师、同学保持联系,大家通过微信群实现信息共享,相互取长补短。
在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辽东学院作为培训承办单位,结合丹东农业特点,面向辽东地区广大农民陆续开展了小浆果种植、牛羊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等培训。在创新培训模式的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专家与农场主结合、讲解与讨论结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的能力。
“学院搭建公共基础平台,让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有了舞台,大家报名参加培训的热情很高,成效也十分显著。”近日,辽东学院农学院院长张彦文受访时表示,2008年至今,辽东学院农学院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以具体农业技术为主,目前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2700人。“可以说,咱丹东大部分的合作社负责人和农场主,都在学院接受过培训。”张彦文介绍,为充实师资力量,辽东学院计划聘请成绩突出的毕业学员做兼职教授,为后续学员传经送宝。
2017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和辽宁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开学典礼在辽东学院举行,这意味着现代青年农场主也能在辽东学院接受专业培训。青年农场主的培训入学门槛相对较高,年龄、学历、产业规模都要达到相应标准,培训内容以实用技术、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创新引导为主,2018年已有70余名青年农场主参加了培训。
“发展种养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技术培训对我的启发。”凤城市通远堡镇小黑山村村民张宏在总结经营家庭农场的成功经验时如是说。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凤城市妇联组织的农民培训活动,萌生了创办家庭农场的想法并最终成行。如今,张宏创立了自己的食用菌品牌,带动周边三十多户村民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她感慨道,自己以前种地盲目、没有思路,更不懂合理配比化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走了不少弯路,“我希望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其他村民,帮助大家节省成本、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