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协播撒文学的种子——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在辽东学院举办
作者: 发布日期:2024-10-12 点击数:
10月9日,由辽宁省作协、辽宁文学院主办,辽东学院、丹东作协承办的“播撒文学的种子——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在辽东学院举办。著名作家苏兰朵以《虚构与真实——小说创作的若干问题》为题作了精彩讲座。
省作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孙伦熙,辽东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钟声,党委常委、副院长苏成利出席,省作协创联部部长周晓楠,丹东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侯德全等参加大讲堂。辽东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的350余名师生和丹东市作家协会部分会员聆听了讲座。讲座由辽东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史健男主持。
苏兰朵,满族,中国作协会员,辽宁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作品刊发于《诗刊》《当代》《十月》《作家》等杂志,部分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转载并入选数十种文学年度选本。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林语堂小说奖、辽宁文学奖、《民族文学》《北京文学》《长江文艺》《鸭绿江》杂志年度作品奖等奖项。小说《寻找艾薇儿》被改编为同名话剧,小说《歌唱家》被改编为电影《大歌唱家》。著有诗集《碎·碎念》,随笔集《曳航船》《听歌的人最无情》,小说集《寻找艾薇儿》《白熊》《嗨皮人》,长篇小说《吉祥如意》《声色》,电视剧本《婚姻治疗师》等。
在主题讲座中,苏兰朵通过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刻的文学理解,生动地展示了小说创作的多样性及其在艺术、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价值。她深入分析了小说的定义、虚构与真实、语言的重要性、创作题材和写法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小说创作的建议和方法。讲座之后,苏兰朵还与师生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互动,并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她还向听众推荐了一系列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大家多读书,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省作协向辽东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赠送了百余册图书。
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满族文学》主编、丹东市作协副主席王雪茜,丹东市作协副主席邹云赋、张启东、贾颖,省作协创联部赵禹佟等。
此次“播撒文学的种子——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走进辽东学院)”让基层作家、文学爱好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以下为同学们感想摘编:
张晴:讲座中,苏老师深入剖析了小说的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关系。她指出,小说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这种真实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真实,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想象和共鸣所感受到的一种主观真实。这一观点让我对小说的真实性有了全新的认识。经典名著中的虚构人物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们通过作家的笔触,在读者的心中塑造出了鲜活的形象,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宋国爽:这次讲座让我明白小说不仅仅是讲故事那么简单,还需要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小说和故事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精神性,也就是要表达一种思想或精神内涵。真正的作家,要能够深入挖掘故事的精神内涵,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官嶷秀:苏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小说的定义、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以及小说创作的若干关键问题,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强调,小说是富有精神含量的故事,其内核是精神性。这告诉我们,文学创作不应仅仅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更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精神的内涵。
丁婉玉:苏老师说,“小说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这一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小说虽为虚构文体,但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却能给读者带来无比真实的感受。经典名著中的虚构人物,如林黛玉、孙悟空等,他们仿佛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心中。《看不见的骑士》更是生动地诠释了这种虚构的真实,让我们理解到小说是有虚构的肉体和真实的灵魂。
段雨佳:苏兰朵老师总结了小说家的基本能力:叙述能力、结构能力、挖掘主题和思想的能力、设计和刻画人物的能力、衍生故事的能力、环境描写的能力、语言能力,让我知道了小说应该以大的眼光写小事,小说是细节的艺术、形象的艺术、感觉的艺术、选择的艺术,小说的文学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物的塑造。通过苏老师的讲授,我知道了写小说应该从哪里下手,从哪些方面去写,十分受益。
李静荣:苏兰朵老师将语言比作小说的皮肤,强调语言与小说内在气韵的紧密联系。这使我意识到语言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能够体现作者的修养和阅历。苏老师详细阐述了几种需要避免的语言腔调,如学生腔、教化腔、文艺腔和时尚腔等,并指出最好的小说语言应是真实、准确、自然的。这为我们在语言运用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