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每一位教师都是熠熠生辉的引路人。适逢第四十个教师节,我们特别选取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聆听他们独特的从教心路历程。他们入职的第一年恰逢第1、第10、第20、第30和第30个教师节。他们的故事,犹如一道道璀璨的光,照亮了学子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一同走进 【师者之光】 栏目,感受他们在教育岁月中的坚守与奉献,聆听他们用爱与智慧谱写的教育乐章。
2014年9月,恰逢第三十个教师节,我踏入辽东学院,成为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十年的从教生涯,学校为我的成长营造了宽松的环境,搭建了广阔的舞台,给予了坚定支持,使我能够在热爱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领域中尽情汲取养分、不断实现突破。

入职当年,我在研究中日甲午战争背景的基础上,以《甲午战争120周年祭》为题申报了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项目,有幸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获批。项目通过伊始,我即刻着手绘制草图,并通过查阅资料和田野调查,寻访那些曾感人肺腑,如今早已被遗落在历史深处的家国故事;项目执行期间,我的足迹遍布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甲午战争遗迹,包括海战水域。后来,光明网以《三万公里的爱国情怀——访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画〈甲午战争120周年祭〉作者、青年艺术家刘同顺》为题,对我的研究过程做了后续报道。
我注重从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取研究线索。我了解到一名同学外祖父的祖父曾是旅顺大屠杀的幸存者,这段痛苦的经历,在其家族中口口相传,于是我整理了简单的提纲,委托这名同学做了采访并录制了音频资料。当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以极其浓重的乡音追忆往昔时,沧桑的语调中难掩悲愤之情。通过这次访谈我了解了许多旅顺城陷落前后的细节,这些细节成为我日后创作中情感共鸣的基础。
“山之上,国有殇”,即使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我仍清晰记得在锦州昭忠祠内那个光影摇曳的冬季午后,当我偶然撞见《大清敕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记》,读到“并以次列祀,乃追忆当日战阵之难,诸君慷慨死事之大略,流涕书之刊于烈牲之石,庶几惩前毖后,借为他日之殷鉴焉”时的激愤心情,自此立志要完成一部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推敲的作品。《甲午战争120周年祭》完成后,得到国内项目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被评为滚动资助作品。该作品还被国家艺术基金收藏,其创作成果在香港、澳门及国内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同时,《甲午战争120周年祭》结项期间,该作品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荣获最高奖(优秀作品),并被选为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直送作品、获评辽宁省美术金彩奖银奖。此外,相近题材的作品《甲午海战》参加了辽宁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同时还获得辽宁省文艺创作精品工程的支持。
2016年,我梳理了毕业创作的研究思路,以《大时代》为题申报并获批该年度的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该项目每两年申报一次,获批名单中有众多著名艺术家和我曾经的老师。记得在国家艺术基金东北片区的巡查汇报会上,我是最后的发言者,来自清华美院的一位专家,一改其他项目专家的严肃和尖锐,言语中充满了鼓励和爱护之情,闻之令人心生感激和温暖。《大时代》完成后入选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相近题材的作品《白山黑水 铁血精魂——东北抗联日记》,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
2023年,经过几年的沉淀与积累,我以《张之洞与武汉三镇》为题再次申报年度美术创作项目,又成功获批。体用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认为“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体用关系成为人们讨论的突出问题。张之洞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重视教育、思想开明、善于用人,以及在面对社会问题时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在创作张之洞这一题材时集中表现的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艺术语言的发展,应紧跟时代潮流,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新的艺术境界。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也不断思考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协调好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学校地处辽东,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如星罗棋布的高句丽山城和以堡城等为核心的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然而,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缺失和不充分,特别是辽代以前几乎没有完整资料留存,致使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一直得不到确认和深入研究,并且面临着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
近年来,在校党委和各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学校建成鸭绿江流域博物馆,初步构建起展示鸭绿江流域文明的时空框架和发展序列。同时,还依托鸭绿江流域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举办“高句丽与三燕文化交流展”等系列专题展览,通过实物比较,梳理三燕与高句丽及朝鲜半岛南部诸国文化的交流;充分发挥场馆育人作用,组织开展参观、研学等活动百余场。
多年来,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是我创作研究的灵感源泉,是我孜孜不倦的强大动力。不久前,在为某企业清点文物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一盒甲午海战中济远舰使用过的炮弹壳和子弹,思绪瞬间被拉回到硝烟弥漫的1894年。130年间的重逢——中华民族从当年深陷灾难深渊、历经磨难,到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经得住严重挫折和失败的。不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与牺牲,中国人民不会让步,更不会屈服。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创作者,我会将教育家精神谨记于心、笃之于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