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学院科研处欢迎您!

科普宣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宣传 > 正文

    【防疫科普】全球确诊突破71万例,我却第一次读懂了中国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4-09 点击数:

    中国疫情基本稳定。

     


    3月30日,武汉多家商场购物中心恢复营业。

    4月8日,武汉也将恢复正常通行。

    但是中国之外的疫情,却越来越严峻。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30日2时39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突破71万例,达710918例。

     

    这场疫情,是全人类的灾难。

     

    但它让中国人,在疼痛中确认归属感。

     


    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我想谈谈疫情至今,内心的一些认知和感受。

     

    我们的救治不是无可挑剔的

    但的确是无法复制的

     

     

    长期以来,我们承受了太多偏见和诋毁。

    但,伴随这场疫情的全球暴发,我们一边承受“中国病毒”的污名化嘲讽,一边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集中力量办大事,群防群治战病毒,以最快的补救,及时控制住疫情,也以免费救治,给不幸感染者兜底。

    我们还第一时间调动了军队的医疗资源,哪怕付出巨大的经济牺牲,也要保护14亿人的性命。


    如今,疫情波及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突破71万例。

     


     

    东京奥运会也要推迟到明年举办,美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4万(截至北京时间3月30日12时),极有可能成为这场疫情的下一个“震中”。


     

    虽然,当初中国最艰难时,在报纸上、电视上、外交辞令上,丑化打压中国疫情的那些国家,不断围攻中国。

    但如今,看到别的国家也受到疫情影响, 中国又再次出征,集中人力,不计前嫌,伸出大手,给予帮扶。

    身为中国人,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真相:

    我们的制度或许并不是完美的,但的确是有优越性的。

    我们的救治不是无可挑剔的,但的确是无法复制的。

     


     

     

    我们是最好的人民

    集体修行挺过劫难

     


    我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三观正文章好,在意大利留学,如今仍禁足在意大利疫情重灾区——艾米莉亚大区首府博洛尼亚市。

    据他所见所闻,意大利疫情这么严重,但公交还在运行,酒店还在聚会,戴口罩的人还不是很多,不听政府指令偷偷溜出家门乱逛的人,大有人在。

    要知道,意大利如今累计确诊人数已达97689例(截至当地时间3月29日18时,每天新增确诊人数都以五六千计,死亡高达10779例。

    不独是意大利。



    前些天,西班牙有位一线医生,看到本国居民到处聚会,牵着狗四处溜达,而她已经连续工作10个小时没有休息时,忍不住在镜头前恸哭,呼吁全国人民:

    “灾难来了,求求你们不要外出了。”




    西班牙医生大哭。


     

     

     

     

    从流行病传播的角度来说,每个暴露外出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病毒培养箱,不仅关乎个人生死,而且关乎家人、同胞、医护、国家的防治。



    在这一点上,再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中国人,如此血脉相连,如此团结一致。

    不管是我们老家村上的父老,还是我们城里所住的小区,疫情暴发后,我们都集体禁足,乖乖待在家里。

    在疫情面前,服从指挥和命令,不给病毒传染机会,却可见集体修为。



    不过春节,放弃社交,不做生意,冲上一线,一起挺过劫难。



    这就是中国人的群像。

    我们能在两个月内控制住疫情,开始复工生产,向他国捐钱捐物,靠的就是最好、最明理、最顾全大局的中国人。

    数百年来,是谁嘲笑我们“东亚病夫”?

    请看今朝,埋头苦干,胸怀天下,最好的人民正绘就最美蓝图。



    我们经历过苦难

    所以才这么慈悲



    现如今,因疫情陷入危机的美国政府,张口闭口“中国病毒”,甚至有美国律所,提出要中国赔偿。


    杰宾•博茨福德推特截图


    特朗普特意将“新冠病毒”,改成“中国病毒”。


    诋毁和压力面前,中国依然派出一支支救援队,奔赴那些医疗脆弱、感染严重的国家和地区。



    同时带去的,还有中国人加班加点生产的防护服、口罩和药品。

    我们的专家——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很多人,顶着黑眼圈,仍抖擞精神,开视频会议,和多国专家分享经验和教训。

    而我们国家的人民,在新闻上看到别国的疫情和牺牲时,纷纷留言“加油啊,挺住啊,一定会好起来的……”



    有一种援助,叫中国援助。




    从个体到群体,从百姓到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处处都流淌着善意、温暖和慈悲。



    哪怕,某些如今有求于我们的国家,之前还嘲笑过我们,联合别的国家欺负过我们,我们也暂且将恩怨放一边。

    中国人不好记仇吗?中国人太好欺负吗?

    不是的。

    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仁爱公道、豁达宽厚、天下为公的内核,始终都在。

    是这场疫情,让我们更懂得:

    中华民族的集体气质里,最迷人的部分,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更是乐善好施、慈悲为怀。


    04

    我们直面问题

    也从不放弃


    不管是2003年的SARS,还是如今的新冠肺炎,在救治患者这一块儿,国家始终秉持的态度,是不抛弃,不放弃。


    现在,我们国内疫情控制后,境外输入病例又不断增加。

    好多人都说:

    国内经过两个多月的煎熬,好不容易控制住了,为啥不关闭“国门”,别再给疫情反扑的机会?

    疫情当头,在法国留学,辗转多国才回到中国的一个武汉医护人员的孩子,说了这么一段话:


    每个留学生背后,都有牵挂他的家人朋友。我们不是被标签化、符号化的“富二代”、“纨绔子弟”,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活生生的人。


    我们会怕死,会想家,我们不忍心伤害别人,但也没有那么伟大无畏,牺牲自己。


    我们想在最危险的时候,回到祖国和妈妈的怀抱,这是我们软弱也真实的人性。



    疫情最严重时,国外华人和海外留学生,曾想方设法寄物资回来,帮祖国渡过难关。


    如今中国成了最安全的地方,我们怎么能把这些人拒之门外?

    他们也是祖国的孩子,也是谁家的儿女,他们大部分人明事理也守规矩。

    当其他国家,为了自保,纷纷选择关闭国门时,中国仍对境外同胞敞开怀抱。

    这看似优柔寡断。

    但,如果你理解了自家母亲的心,你就能读懂此刻的中国。

    我们的科学家是功臣

    当被长情厚待


    前几天看新闻时,读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的故事。

    2月15日,他胆囊炎发作,拖了几天后还是动了手术,医生让他卧床休息,他躺了一个星期就出院,再次投入到抗疫一线。


    他说,那么多医护都在和时间赛跑,他无法心安理得地养病。

    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84岁的钟南山院士,拿着那张广州开往武汉的无座车票,坐在高铁餐车内闭目养神的样子。

    看到了72岁的李兰娟院士,和团队人员一起守在一线,脱下防护服后,微笑脸庞上那道深深的裂痕。

    我们也看到,在人群中发声的张文宏主任,每一次出现都顶着黑眼圈,侃侃而谈……


    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


    大灾之下,可见国士无双。

    我们要感谢这一群又一群具有专业精神和悲悯情怀的科学家们,他们不仅挽救了一个民族,而且重塑了一代人的三观:

    强大而无畏的中国,需要一代又一代这样的实干家。

    我辈不妄自菲薄

    我辈应自信自立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Ian Johnson,在反思疫情下西方诸国纷纷沦陷时说:


    “西方国家的人民,对中国政治体制充满成见,让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做法,给他们国家带来的可能价值和意义。”

    说得太对了。

    其实,作为中国人,我们历时两个多月,挺过灾难后,也在劫后余生里,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生活的这个国家、诞生的这个民族、身处的这个群体、遇见的那些英雄,有了不一样的情感和认知。

    这场伴随逝去和牺牲的灾难,带给了中国人太多惊慌和眼泪,也让我们在疼痛中,再次确认归属感。

    我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敬可爱的同胞。

    我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信,因为我们的民族正以更强大慈悲的样子以德取信。

    我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实干,因为我们相信只有一代又一代国人立起来,中国才能长盛不衰。

    鲁迅先生说: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她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我们不欢迎灾难。

    但通过这场疫情,让我们前所未有地读懂中国,接近国魂,理直气壮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雄起,中国。

    加油,中国人。


    (转自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










    辽东学院科研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