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支部有力量】办好食堂保课堂 服务育人变课堂

作者: 时间:2018-09-18 点击数:

大学之美,美在文化的充沛与丰盈,也美在生活的体悟与启智。大学食堂,无疑是大学生们生活的重要支点。在辽东学院,餐饮中心党支部的全体党员为了撑起这个支点,带领全体员工日夜操劳,用汗水与智慧传递着爱与奉献,让师生感受校园之美,他们是不上讲台的教师。

后勤餐饮中心党支部成立于2014年,现有党员13人。多年来,支部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苦练内功,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食堂服务属性和公益属性,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践行 “优质服务、服务育人”工作理念,提升物资采购质量、规范食堂操作流程、强化饮食安全保障、提高全员服务水平,寓教育于服务中,描绘了“办好食堂保课堂、服务育人变课堂”的生动画面。

“一元菜”温暖着贫困学子的心

学校贫困生比例较大,如何保证让家庭困难学生吃得饱,安心上好课,这是一件大事。饮食中心党支部召开会议,确定了在3个主控食堂开设“一元菜”窗口的方案,得到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一元菜”主要售卖时令素菜,长期以来为贫困家庭孩子解决了大问题,温暖着困难学生的心。围绕公益属性,食堂还推出免费“营养汤”,低价主食,其中馒头、米饭价格时至今日仍然保持十年前价格,在全省高校中处于较低水平。

上车饺子下车面

虽然在省内故事不是最早传播,但辽东学院“上车饺子下车面”却很早就开始实施。自2013年开始,每年迎新季节,食堂都会准备好热乎乎的汤面,欢迎远道而来的学生及家长,让他们感受辽东学院的那份热情。每到毕业季节,当同学们带着不舍结束毕业典礼时,食堂会准备热腾腾的饺子,6种馅、6种酱菜、6种小菜、6种水果,带着良好的祝愿送同学们一程,用这种方式给全体毕业生上好最后一课。

上车饺子下车面只是一个缩影。每逢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等,食堂都会准备应季节日美食,免费提供给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在校师生,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在教师节,食堂也会制作节日菜品慰问辛苦在一线的老师们。

为了“遥远的那棵树”

“拾来书架”的故事要追溯到2012年。当时正值毕业季,毕业的学生因无法将书籍全部带走,只能按斤卖掉,如山的书籍被当做废纸运走,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也是对文化的不尊重。在一次支部会议上谈到此问题,全体党员同志一致认为应当充分利用食堂学生集中的有利条件,为需要书籍的同学提供便利。“拾来书架”成立之初,由党员自筹资金购置毕业生的书籍,久而久之,有些在校的学生也将自己闲置的书籍捐赠出来,供需要的同学免费取阅。这样既避免了浪费,也让书籍更大的发挥了作用。书籍是文化的象征,“拾来书架”的建立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就像一棵树会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一样,学生一茬茬毕业,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一届届传递荡漾,学生们在食堂有序就餐、吃净食物、自动送归餐盘等等也是一种文化反馈,“飞来书架”长成了学生心中“遥远的那棵树”。

校园里流淌着“妈妈的味道”

食堂是大锅饭,为了让学生吃上可口的菜肴,饮食中心党支部会定期举办“烹饪技能大赛暨校园美食节”,食堂的厨师齐上阵,在由师生评选出最受欢迎的菜品,并在校园内进行推广,为丰富菜色品种和口感想尽办法,但却难解离开家乡的学生思念妈妈拿手菜之苦。支部党员群策群力,认为学生想吃妈妈的拿手菜,其实是那份乡愁使然,何不让同学们提供菜谱,食堂买来材料加工,做好后把家长请来品尝,既解乡愁又能寓感恩教育于其中。2013年,“妈妈的味道美食大赛”成功举办,30多名家长从外地赶来,与孩子相偎品尝,听孩子述说校园的故事,感受着子女成长的脉搏。5年来,“妈妈的味道”一直在校园流淌……

餐饮标识保安全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餐饮支部共产党员发扬工匠精神,集体研发了餐饮标识,并于2005年获得了国家专利,经过反复实践、改进,现第五代餐饮标识采用激光安装,与餐具结成一体,解决了之前易脱落、变色、不耐高温等种种问题。餐饮标识得到了省药监局的认可并在丹东各餐饮单位进行了推广,现已在全国高校推广。

其实,饮食中心党支部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拾金不昧、公益助学、病号饭……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党支部又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餐具集中消毒流水线建设,饮食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多年来,饮食中心党支部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安心本职工作”,不满足所谓的工作成绩,把自己置身于育人的位置,主动融入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中,用一件件小事感染着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书写着动人的故事。

版权所有:辽东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新闻热线:0415-3789079
Email : ldxyx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