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学生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现场直观了解学习迁徙鸟类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4月11日上午,理学院生物科学、地理科学63名学生在专业教师的组织带领下,来到被誉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关键停歇站”的鸭绿江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鸟园开展专业研学活动。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涛带着专业设备应邀前往进行了现场讲解授课。
王涛向学生们讲述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鸟类迁徙规律,指导同学们操作专业设备和用具,投入到调查监测实践教学活动中。同学们在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学到的方法,认真观察了鸻鹬类水鸟的行为特征、生活习性,详细记录了它们的种类、数量。观鸟研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自带工具和垃圾收纳袋,组织了“净滩”环保志愿活动,动手清理了观鸟园周边的垃圾,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专业研学活动,理学院特别邀请王涛于4月10日下午就《丹东鸭绿江口湿地简介及常见水鸟》为主题,在金山北苑3号教学楼报告厅为学生们做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王涛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丹东鸭绿江口湿地的自然风光,强调其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迁徙水鸟停歇地和繁殖地的特殊地位。详细介绍了湿地的生态系统,包括其形成的自然条件、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谈及湿地的常见水鸟时,专家如数家珍,从珍稀的中华秋沙鸭到优雅的丹顶鹤,再到丹东自然保护区常见的斑尾塍鹬等。每一种鸟类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都被专家娓娓道来,同时也为同学们讲解了观鸟的注意事项、观前准备以及鸟类的识别与计数方法。精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能近距离感受到湿地水鸟的魅力和生命力,讲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以其广袤的潮间带泥质滩涂和丰富的底栖生物,成为了每年3月至5月斑尾塍鹬、大滨鹬、大杓鹬等鸻鹬类水鸟迁徙的必经之路。这些来自澳洲和东南亚等地的水鸟在鸭绿江口交汇,组成了中国最大的鸻鹬类鸟群,形成了壮观的“鸟浪”。
此次专业研学活动,拉开了“辽东学院首届海洋文化节”的序幕。
上一条:海洋文化节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版权所有:辽东学院理学院
地址: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文化路325号
邮编:11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