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 发布日期:2023-11-30 点击数:
学科门类:文 学
专业大类: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代码:050103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制 定: 胡 伟
参与制定:丹东市韩远教育公司
审 核:全金姬
审 定:刘俭辉
批 准:张有绪
2022 年 6 月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专业开设于 2004 年,具有较丰富的办学经验。本专业拥有一支 学历层次高、实践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双师双能型 ”教师比例高,所有教 师均有为留学生授课的经验。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范性、国际性、实践性的特点突出, 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较高。本专业根据学
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确立“双外语+双文化 ”的专业特色,重视特色发展与错位竞争。
二、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 4 年,修业年限为 4-6 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师德高尚,具有教育情怀和仁爱之心;教学有法,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方法;育人有道,具有教育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 发展有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反思精神,能够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研究 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教育领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五年左右,应能成长 为学校和区域国际中文教育的基础师资力量,能够胜任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致力于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骨干教师。具体发展预期如下:
1.师德高尚:思想政治素质高,厚植爱国情怀,热爱教育事业,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
具有教育情怀和仁爱之心。
2.教学有法: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综合运用学科知 识与技能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活动,熟练驾驭国际中文教育课堂,能够成为学校和区域国
际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骨干教师。
3.育人有道:贯彻落实学生中心的育人理念,能够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掌握教育教学管
理的工作技能,具备综合育人能力。
4.发展有力:善于对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持续深入的反思,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 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研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能持续汲取国内外中文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
善于沟通合作,不断提高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自我发展。
四、毕业要求及指标分解
1.师德规范。政治立场坚定,厚植爱国情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依法执教的意识,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 德。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标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
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 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有正确的学生观,能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品德的全面协调发展。
3.学科素养。扎实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 的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理解学科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关系,能够应用学
科知识分析处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相关问题。
4.教学能力。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准确理解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标准,能够运用学科教学知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 评价。具有良好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
学研究能力。
5.教育管理。充分认识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了解教育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具备教学计
划制定、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业指导、与家长沟通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6.综合育人。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充分运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掌握学科育人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综合育
人活动。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学科教育 教学的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 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国际中文教育相
关问题。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加团队协作活 动,积累沟通合作和小组互助的体验和经验。初步具备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与领导、
同行、家长等沟通的能力。
毕业要求 1 【师德规范】 | 指标 1-1 | 政治立场坚定,厚植爱国情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
指标 1-2 | 熟悉并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政策及法律法规,能依法执教。 | |
指标 1-3 | 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遵行师德规范,立志成为“四 有 ”好老师。 | |
毕业要求 2 【教育情怀】 | 指标 2-1 | 热爱教师职业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志愿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相关工 作。 |
指标 2-2 | 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 | |
指标 2-3 | 有正确的学生观,能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品 德的全面协调发展。 | |
毕业要求 3 【学科素养】 | 指标 3-1 | 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性质,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扎实掌握学科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
指标 3-2 | 了解中国语言文学与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关系,注重学科间 知识的整合与融通。 | |
指标 3-3 | 能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处理国际中文教育教学问题,具有良好的语言理 解与分析能力、文学解读和鉴赏能力、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口头和 书面表达能力等,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 |
毕业要求 4 【教学能力】 | 指标 4-1 | 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
指标 4-2 | 掌握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准确理解国际中文教育 教学课程标准的内涵,熟悉教材与教法。 | |
指标 4-3 | 掌握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基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融合知识、技能和技术进行国际中文教育 教学的初步经验。 | |
指标 4-4 | 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进行评价、反 思和研讨,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能力。 | |
毕业要求 5 【教育管理】 | 指标 5-1 | 充分认识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了解教育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
指标 5-2 | 具备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业指导、与家长沟通合作等 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
毕业要求 6 【综合育人】 | 指标 6-1 | 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充分运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蕴含的丰富人文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 |
指标 6-2 | 初步掌握学科育人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综 合育人活动。 | |
毕业要求 7 【学会反思】 | 指标 7-1 | 了解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路径,形成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树立 终身学习理念。 |
指标 7-2 | 了解国内外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 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 |
指标 7-3 | 具有反思的意识,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能分析和解决国际中文 教育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能力。 | |
毕业要求 8 【沟通合作】 | 指标 8-1 | 充分理解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系统掌握团队协作 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
指标 8-2 | 具有团队协作活动的体验,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 合作的方式方法,能够与学生、家长、同事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 |
指标 8-3 | 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能运用专业优势参与校园、 社区文化建设。 |
五、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应关系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一 | 培养目标二 | 培养目标三 | 培养目标四 | |
践行师德 | 师德规范 | H | H | ||
教育情怀 | H | H | L | ||
学会教学 | 学科素养 | H | M | ||
教学能力 | H | H | |||
学会育人 | 教育管理 | M | H | ||
综合育人 | M | H | |||
学会发展 | 学会反思 | L | H | ||
沟通合作 | L | M | H |
六、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
七、核心课程
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
外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
八、毕业资格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 160 学 分,其中实践环节 53 学分(含第二课堂 7 学分),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合格,普通话水平不低
于二级甲等,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规定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九、课程结构与学分统计总表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理论教学学分 | 实践教学学分 | 合计 | |||||||||||
必修 | 选修 | 小计 | 必修 | 选修 | 小计 | ||||||||||
通识教育课程 | 思政素质课程 | 16 | 0 | 16 | 0 | 0 | 0 | 16 | |||||||
综合素质课程 | 14.5 | 12 | 26.5 | 7 | 0 | 7 | 33.5 | ||||||||
小 计 | 30.5 | 12 | 42.5 | 7 | 0 | 7 | 49.5 |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课程 | 13 | 0 | 13 | 19 | 0 | 19 | 32 | |||||||
选修课程 | 0 | 5 | 5 | 0 | 0 | 0 | 5 | ||||||||
小 计 | 13 | 5 | 18 | 19 | 0 | 19 | 37 | ||||||||
专业教育课程 | 专业必修课程 | 27.5 | 0 | 27.5 | 0 | 0 | 0 | 27.5 | |||||||
专业选修课程 | 0 | 19 | 19 | 0 | 0 | 0 | 19 | ||||||||
专业实践环节 | 0 | 0 | 0 | 17 | 3 | 20 | 20 | ||||||||
小 计 | 27.5 | 19 | 46.5 | 17 | 3 | 20 | 66.5 | ||||||||
第二课堂 | 创新与技能学分 | 0 | 0 | 0 | 4 | 0 | 4 | 4 | |||||||
素质拓展学分 | 0 | 0 | 0 | 3 | 0 | 3 | 3 | ||||||||
小 计 | 0 | 0 | 0 | 7 | 0 | 7 | 7 | ||||||||
合 计 | 71 | 36 | 107 | 50 | 3 | 53 | 160 | ||||||||
全学程学分总计 | 160 | ||||||||||||||
必修比例 | 75.6% | 选修比例 | 24.4% | 理论比例 | 66.9% | 实践比例 | 33. 1% |